当前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
投资依赖抬头 亟须社会资本

广东城市公交网 http://www.gdcsgj.com 发布时间:2012-08-01 07:53:55.0 阅读:4121次
本文附件:

来源:南方网

 

 摘要:7月12日,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和市长许勤宣布全市30个大项目同时开工,在民生、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等领域总投资达200亿元。

 近十年来,深圳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尽如人意,导致G DP的增长速度不高,如同春天没有播下种子,秋天你就无法收获。———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健

  每逢经济疲软,国内城市的投资依赖症就开始露头。深圳依赖度相对较低,但在外需低迷时,这恐怕是最有效的经济刺激手段。

  7月12日,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和市长许勤宣布全市30个大项目同时开工,在民生、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等领域总投资达200亿元。

  节奏,明显在加快。

  总投资800亿元的地铁项目,持续推出的近百个城市更新单元,对国内外巨头企业的筑巢引凤。无论对公共资源还是地产项目的投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取向渐渐凸显。

  市政府今年对固定资产投资定下的目标是保12%争15%,这超过以往多年的投资增速。上半年深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9.8%。在“大运效应”的投资高峰之后,既定目标对深圳来说是个相当艰巨的任务。

  地铁经济效应如此大动干戈地投资地铁项目,另一个理由是保住深圳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中铁某局负责人梁先生的心情和深圳的天气一样,一会阴雨连连一会又晴天艳阳。

  深圳地铁3期项目从年前准备标书开始,迟迟未能开标,让几家竞争者心慌,直到近两个月才部分开工。每公里4亿元的高造价意味着,即便只在项目上分一杯羹,也都很可观。为此,深圳财力、技术能力雄厚的公司都卯足了劲去拿。一时间地铁建设单位的大小项目经理见面最想问也最难问出口的问题是,3期你们参与了吗?

  待开工的三条地铁线路全长近200公里,预计总投资800亿元,是本届政府上任以来最大的项目。据地铁集团消息灵通人士透露,三期项目还包括正在研究中的地铁6号线北延段,如此计算其公里数远超过二期通车里程。

  如此大动干戈地投资地铁项目,除了城市交通迫切需要发展公共交通外,另一个理由是保住深圳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为何如此仰赖投资?

  深圳地铁“十二五”项目规划带头人、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健认为,外贸疲软直接影响到深圳制造业增速,进而导致整体增速受到影响。虽然二季度略有回暖,但环视外围,国际需求没有形成向好的趋势。(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深圳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董晓远博士对2012年作分析展望报告时,同样考虑了结构因素,他分析,深圳工业以出口为主导,工业产品中有53.4%出口国外市场,53.2%的工业增加值通过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而这个深圳经济的真正发动机在近一年中较以往已明显放缓,个别月份甚至负增长。“深圳外贸形势之严峻、外贸增幅下降之大,超过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2000年美国网络科技泡沫破灭之时。”董晓远说。

  另一个带动G D P增长的惯用方式是刺激消费。但短时间内收入提升并不现实。最终现实的路径是把目光回到投资上,在房地产调控形势下,大型基建投资是不二法宝。

  2012年春天,深圳播下了第一颗种子,启动地铁11号线的建设。

  从经济效益上,地铁建设得越快越好,就能带动投资软环境的改善提升,甚至地铁本身也可以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以地铁一期工程为例,一个标段约为1公里-1.5公里长的地铁,在地铁开工之时,项目部需要大批的工人做掘进、回填,这无疑能够解决就业。根据国内外的数据显示,每建设一公里地铁可以解决60人的就业。开工后,项目部需要大型机械例如盾构机来推进,租用设备又带来了租赁行业和生产行业的兴旺。建设地铁隧道的一衬二衬需要大量的基础材料,水泥,沙石,钢筋等,原材料的采购又带动了下游产业的发展,于是需求拉动生产,G D P就这样产生了。

  在曲建等经济专家眼里,链条远不止如此。

  即便土建完工,后期的电力信号系统的采购使用仍是昂贵的一笔费用,在国家倡导技术本土化,使用国产技术的背景下,地铁必然大规模优先使用国产技术,甚至使用深圳本土的技术和专家,一方面需求带来采购,采购带来生产,生产又带来G D P增长,另一方面使用深圳或者国产技术,又将提高研发进步,促进配套领域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如此算来,1公里地铁的修建,可以带来了60人就业的解决,原材料采购的增量、新技术的需求应用,可以波及到的产业链条难以细数。

  固投乏力多年由于深圳开发早,速度快,固定资产投资已乏力多年。

  固定资产投资近十年来早已不是深圳的长项。

  与深圳经济总量相近的天津和重庆,近两年固定资产投资分居全国城市第一、第二位,吸收外商投资天津第一,重庆第二位。像深圳当年一样,现在很多内地城市以大规模的投资保持了经济增速。前5月深圳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只有703亿元,同比增长9.8%;天津则为3148亿元,增速高达26.4%。重庆也达近3000亿元。(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由于深圳开发早,速度快,固定资产投资已乏力多年。受土地资源匮乏等因素制约,“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仅增长10.5%,不但低于天津(33.8%),也低于苏州(14.1%)和广州(15.7%)。一方面说明竞争日益激烈,同时也说明土地瓶颈已制约了大项目落户的需求,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深圳经济特别是工业发展后劲。

  董晓远认为,深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慢,深层的问题是项目不足,实体经济投资乏力。实体经济主要是生产和服务性部门,投资成本高,利润薄。特别是工业,需要一定的建设期,工业利润的下滑进一步影响了企业扩大再生产能力。2011年深圳工业投资469.95亿元,下降2.0%,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0%,同期天津工业投资增长31 .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 .0%,苏州工业投资增长21 .0%,占41.8%,其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集成电路等新兴工业产业投资增长超过五成。

  “近十年来,深圳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尽如人意,导致G D P的增长速度不高,”曲健说,“如同春天没有播下种子,秋天你就无法收获。”

  因此,在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会议上,市长许勤列出特区一体化、功能新区、重点片区和民生建设等多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要求各部门加大重视的力度。同时国土部门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全市的土地整备工作。

  台子搭好,需要的是钱。

  但大运之后,深圳财政已较为紧张。董晓远建议,在当前全国的改革形势下,深圳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势在必行。应放宽民营资本进入石油、金融、交通等行业的限制,疏导找不到投资方向的巨大民间资金,引导其进入新兴产业和社会事业领域,通过结构性关税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更新改造投资,提高企业赢利能力,激发民营资本投资实业的积极性,这对于进一步扩大深圳的固定资产投资有重要意义。

  但垄断行业难有民营经济的介入。一方面政府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固定资产以拉动G D P的增长,另一方面去把最赚钱的行业都收进国有体制。“爸爸把钱都赚去了,却在鼓励儿子要去花钱买长线投资的理财产品,儿子腰包干瘪的情况下,他会愿意去花钱吗?”一位民营企业负责人说。

  后大运资金链深圳市政府想尽各种办法建立融资平台,尽量使用社会资金,同时采用BT模式,即建设移交,以缓解资金流的紧张。

  今年以来,政府主导的地方融资平台已达极限。

  而两年前,深圳政府已经以法规形式提出,倡导吸引民营资本投资地铁项目。从目前地铁投资的股份来看,社会资本没有直接进入,而是以曲折的方式参与。实际上深圳政府正在从各类投资中抽身。

  以地铁的800亿投资为例,深圳市政府想尽各种办法建立融资平台,尽量使用社会资金,同时采用BT模式,即建设移交,以缓解资金流的紧张。“地铁建设是带动固定资产投资的助推器,深圳的地铁投资越来越吸引社会投资的进入,在深圳市场经济体中,社会投资是增加而非减少。”地铁集团相关负责人称。

  深圳想借鉴的是港铁模式。近年来,港铁分别从运营及附属资源、房地产开发等方面提升地铁综合运营利润,后者收益已超过前者。以地铁创造的土地来回收部分地铁的建设运营成本,是个如意算盘。但从时间上看,地铁投资有漫长回收期。

  地铁集团的管理高层对此较为乐观,分析称仅地价和利润两项收益就达113亿元,就可以基本满足这条新线的全部建设资金的需要。运营补贴取自于运营附属资源和上盖的物业的长期租赁收益。

  虽然政府对公共产品的掌控和长期收益有所弱化,但若地铁建设能在中短期内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地铁项目可大为提速。深圳地铁在近年来以立法形式将“地铁+地产”的模式合法化,其解释是:一是地铁依靠运营收入收回运营成本已有压力,收回投资回报几无可能;二是轨道交通建设占用大量土地,若不借建设时机一并开发,将难以实现土地再利用。

  从某个角度来说,用民间资本切入传统政府主导投资的行业,进而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和G D P,在未来有望继续加速。只是在有公共性质的交通、水务、能源等行业,民资介入后的逐利需求,对未来的消费价格会产生如何影响,尚未进入视野之中。

  放开是为保速引入社会资本,既可以免去政府的新增资金投入,又可拉动现时经济和就业,在项目建成后为政府带来后续的税收长远收益。

  与地铁项目的创新类似,今年以来加速推进的城市更新项目,也类似于此。

  按照传统的土地开发链条,应是政府先负责进行土地的拆迁、整备(即一级土地开发),然后进入“招拍挂”程序,再由房地产商接手,进入二级市场。这种模式下,政府承担拆迁和整备成本,但在拍卖中获得了土地出让收益,一般能获得不菲的差价,这笔资金可大力充实预算外资金,成为很多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源。

  城市更新则跳过这一路径,直接引入开发商运营。

  政府没有了土地出让的收入,但也不再承担土地拆迁整理的成本。实际上这个过程带来的时间和资金成本,政府短期已难以承受,如上半年的交通基建投资,虽然完成全年任务过半,但交通委在半年总结时称,拆迁谈判过程异常艰难,已让很多项目难以继续。

  在当前,创新城市更新、地铁融资等模式的迫切性还在于,国内外的资金链日渐趋紧,融资环境有恶化趋势。上半年,银监会在深圳专门召开会议,部署“地方债务新政”。其间提到,2011-2013年,大量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到期,银监会要求各大银行对平台贷款进行分类,并向监管部门报备。

  内部透露的监管意见是“保在建、压重建、控新建”,2012年平台新增贷款要实现“降旧控新”,全年平台贷款增幅必须明显低于整体均值。至于形成的坏账如何处理,尚无定论。

  引入社会资本,既可以免去政府的新增资金投入,又可拉动现时经济和就业,在项目建成后为政府带来后续的税收长远收益。核心在于:它保住了经济发展的速度。风险共享,利益均沾,各方共赢。

  基建和城市更新投资之外,工业投资在近一年来备受冷遇。这个企业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因为出口低迷,企业利润持续大幅下滑,导致企业新增投资的意愿大大降低,原有投资也有撤离的迹象。尽管将来有金融创新的远景规划,但实业目前仍是深圳的立身之本。

  政府似乎也意识到该问题,试图以政府投资的杠杆效应带动实业发展,并优先于高新技术产业。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就是由深圳市投资控股公司开发建设的市政府投融资项目之一。

  该项目6月对外咨询以来,已吸引200余家软件及信息企业的关注。建成后将实现产值约200亿元,大幅提升深圳市软件产业发展空间,引领深圳高新区的转型升级。

  政府与社会资本如能错位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投资效率,在未来,或许将成为深圳质量与速度并进的良方。

  ■专家点评

  目标不算高关键要用到刀刃上

  深圳很多年来就不靠投资拉动经济。相比其他城市,有合理的地方,但过小的投资量也会带来问题,比如特区外的基建和环境,公共服务资源等方面,深圳仍然急需改善。12%-15%的目标,对深圳来说不算高。关键在于要用到该用的地方。

  加分:对城市更新的推动、光明、前海等新功能区的建设以及对社会资本引入的比例,比国内其他地方领先,甚至有借鉴意义。

  减分:政府主导层面的投融资体制上的步伐有些慢。很多公共资源需要政府引导和起杠杆作用。深圳本应在这方面有更快的创新。这不是说国企卖掉就不管,社会资本进入后政府监管不可缺失。

  瓶颈:经济紧缩的环境,深圳土地、物流等成本的高企,以及本身土地空间的有限,对引进外部投资都有影响。深圳一直注重对外资的引进,未来对内资也给以重视。当前对工业投资的流失需要重视。

 
主办:广东省城市公共交通协会 联系电话:(020)37637909 转8003 传真:(020)37620407
备案编号: 粤ICP备15001310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419号

技术支持 网站声明
Copyright 2013 GDCSGJ. All copyright are saved. 版权所有 仿制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