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搜狐滚动网



王先生,2007年和朋友创建“巴士福州”论坛,目前为该网站站长。因为兴趣,对公交车研究了六七年,朋友们都叫他“公交专家”。
昨日,听说14岁男孩小南(化名)在公交车上摔倒不幸身亡的悲剧(详见本报昨日A4、A6版),王先生从他的角度谈了公交车在设计上存在的安全隐患或是不够人性化的地方。
王先生说,公交车大部分是由公交公司技术部的人员提出设计概念,通过与厂家进行沟通,在大的框架内,根据公交车实际情况,做出细节上的修改设计。“但如果要改进,肯定是要涉及到资金问题。”
车门
目前公交车的车门台阶位置有两种,一种是传统常用的二踏式,即有两级台阶,对于一些老人或是小孩不管是上车下车都显得很不方便,有可能被绊到,另外,二踏式的车在车门位置因为有台阶和投币箱,显得很拥挤,不小心就容易磕磕碰碰。目前310、317等公交车已经采用了一踏式,则显得宽敞方便很多。
后车厢座位
大部分公交车后车厢座位,在窗户位置都有一根栏杆,曾经就有网友坐在窗口位置,起身时不小心头撞上栏杆。另外有的公交车最后一排有5个座位,最中间的那个没有扶手可抓,急刹车容易发生危险。
坐椅
此前有网友提到,车厢的坐椅设计没有靠头的地方,有时候在车上犯困了,就只好将头靠在窗户上休息,这样在车拐弯或急刹时容易碰到。
吊环
对于站着的乘客来说,吊环左右摇晃,身体无法很好地稳定,尤其是碰到急刹车的时候,因为站不稳,有可能出现摔倒的现象。此前就有新闻报道老依姆手拉吊环,刹车时手脱臼的情况。还有就是在设计上忽略了一点,即每个人高矮不同,吊环拉手的高度对于有些人而言过高,根本够不着,或者拉着非常费劲。王先生说,目前有一种公交车的设计,采用了一高一低两排栏杆取代吊环,而在国外,栏杆是与坐椅相连。
车内台阶
王先生介绍,目前在国外,很多公交车车厢内都是一踏式的,但因为成本问题,国内的公交车内的台阶不可避免。因此如何最大程度减小隐患,比如可以考虑降低台阶的高度、避免有尖角突出的地方或者适当增设防滑垫。
车内扶手
现在车厢中部基本上就是设计一到两排爱心专座,在座位旁边有几根栏杆作为扶手,但遇到车厢拥挤的时候,站在中间空位上的乘客根本没有地方可以抓,尤其是一些老人和孩子,在开车过程中就可能跌倒。王先生说,现在很多车厢内最常见的就是落地式螺旋栏杆,即一根栏杆上被分出三部分,这事实上就为乘客提供了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