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热点
地铁公司对故障"无法解释"难服众,问责须落实

广东城市公交网 http://www.gdcsgj.com 发布时间:2012-02-29 14:56:21.0 阅读:5724次
                信息来源:大洋网

 

 

    大洋网讯(记者 唐子玲)在过去的30多天时间里,广州地铁连续发生了11次故障,这是广州地铁史上最密集的故障潮,引发公众对地铁安全的担忧和质疑。今日(28日),广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士陈晓运及大洋网首席评论员万庆涛做客《民意圆桌会》。嘉宾质疑地铁公司未积极面对公众,“态度有问题”,并呼吁落实问责机制,让市民参与问责。

   人大代表质疑地铁公司“态度有问题”

   1月内频发11次故障,广州地铁曾发表申明将其形容为“不影响整体行车安全”的“偶发性故障”;且表示,从上个月底发现地铁频繁发生故障开始,地铁方面就提高了检修标准,并已经加大投入提高维护力度。而为何故障还在持续,广州地铁称无法解释。

   对于广州地铁“偶发性故障”和“无法解释”的公开回应,曾德雄提出了“地铁公司态度有问题”的质疑。他认为,一两次可以称为偶发性故障,但故障次数频繁达到11次,地铁公司的回应难以自圆其说;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地铁公司抛出‘无法解释’的回应更是难以服众,也凸显出地铁公司对公众敷衍推脱的态度问题。“地铁公司应端正态度,出了事首先要承认工作方面的不足,然后告诉公众将如何怎么应对解决问题,而不是巧言令色遮遮掩掩被自己辩护。”曾德雄说,“如果广州地铁现有的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足以解释故障原因,我想是否考虑另请高人解释。”

   陈晓运则表示,自2004年以来,广州地铁多次集中爆发地铁故障潮,而每次地铁的回应与解释也几乎大同小异。“既然每次好像都是那些原因?为什么还是反反复复地出现?而且每次解释和道歉之后,故障还是在继续。”

  “地铁公司错过了最佳处理危机的时机”

   地铁的连续故障,的确让市民对广州地铁失去了不少信心,而微博上对于广州地铁的各种怨言与调侃也持续发酵。陈晓运表示,自己也特意提前20分钟出门,为了避免遇到地铁出现延误等故障而对出行造成影响。众人微词的“广州地铁”应该如何挽回市民的信任?

   陈晓运认为,地铁方面首先应该积极让公众知道真相,公开地铁故障的事实和原因,因为乘客市民只能从地铁方面获得唯一的信息来源。而有关设备、技术原因的解释还应该更加贴近市民的理解力,不应随意抛出一个专业的抽象的名词敷衍了事。他还提醒地铁方面反思为什么每次地铁出故障之后,都给乘客造成了很多困扰。他说:“这与地铁公司平时没有做好对市民普及相关知识的工作不无关系,比如如果出现状况,乘客如何参与到自觉有序疏散中去?他们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帮助乘客到达目的地?地铁公司应该在平时就做好相关的宣传与指引。”另外,地铁公司还应该建立问责机制,向市民开放,让市民参与问责。

   万庆涛则表示,在长达一个月的故障频发过程中,广州地铁多次错过了最佳处理危机的时机,应该引以为戒。广州地铁只有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公众才能重拾市民信心。

   访谈直播过程中,有网友留言表示,非常希望地铁公司积极主动站出来跟市民对话。

   问责机制应落实

   曾德雄表示,尽管我们一直呼吁要问责,但是相关的问责动议从未见人发起,既没有建立问责机制,也没有形成问责文化。他认为,地铁安全关系重大,问责不能只是喊喊口号。

   陈晓运认为,地铁公司虽然是企业,但是它的角色是一个能拿到财政资金投入的国有垄断企业,因此地铁公司应当对故障负起责任。“至于它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应该在问责机制中明确,并作为政府信息向市民公开。落实问责机制,而不是一出问题就检讨,检讨完了就不了了之。”他表示,公众也应该成为问责主体之一,应该给予更多公众参与的空间。

   万庆涛表示,频繁发生的地铁故障应该给地铁安全敲响警钟。“不能掉以轻心,不要非等出了人命才叫‘事故’。以‘不是事故’推卸自己的责任。问责机制中应该建立有明确的责任划分,有类似于重特大事故、特大事故,大事故、小事故这样系统的详细的责任认定,明确清晰责任,以此作为根据追究有关责任人不同程度的责任。这样才能问责,才能落实。”

 
主办:广东省城市公共交通协会 联系电话:(020)37637909 转8003 传真:(020)37620407
备案编号: 粤ICP备15001310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419号

技术支持 网站声明
Copyright 2013 GDCSGJ. All copyright are saved. 版权所有 仿制必究